中國吸引力
港珠澳大橋:世界奇跡背后的中國智慧
小時候,陳聰便在作文中寫道,長大后想當工程師,為國家建設作貢獻。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地、通車,他童年的理想和偉大的中國夢一同開花結(jié)果。
2011年,京滬高鐵項目完工后,陳聰從上海一路南下,來到珠海桂山島上,投身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建設。從荒無人煙到接連刷新世界紀錄,7年的時間,作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預制廠的副廠長,陳聰見證了這座世界最頂尖橋梁的誕生。
被英國《衛(wèi)報》譽為‘現(xiàn)代世界七大奇跡’之一的港珠澳大橋,吸引了來自亞美尼亞的小夫妻——高佳麗和凱薩,他們和中國朋友鐘寶瑩一起,跟隨《中國吸引力》節(jié)目組踏上了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,并聽陳聰講述了建設這座大橋背后的故事。
初到桂山島,在荒山野嶺中,陳聰和同事們面對的不僅是簡陋的水電設施和艱苦的生活環(huán)境,更是一次“從無到有”的創(chuàng)造。他們克服重重困難,歷時僅14個月,就建成了占地56萬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沉管預制工廠。
預制廠的建成,對于陳聰團隊來說只是一次更大挑戰(zhàn)的開始。沉管、最終接頭的安裝,都是世界級的難題。他們在沒有參考沒有借鑒的情況下,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“深埋大回淤節(jié)段式沉管”技術。
“沉管預制技術比較先進的一些西歐國家,對于大橋是不大看好的。”陳聰介紹,當時項目部通過自己的智囊團隊日夜鉆研,330多種鋼筋半成品,加工偏差都要控制在兩毫米以內(nèi),150多道工序,每一道都要做到零失誤、零缺陷。
“大橋一共有33個沉管,安裝到第15個沉管的時候,每安裝一節(jié)都在刷新我們自己的紀錄。”不僅僅是沉管個數(shù),還有5.6公里的隧道長度、超過45米的埋深、8萬噸的體量、雙向六車道的實現(xiàn),每一個數(shù)字背后都是他們無數(shù)次的失敗與再嘗試。這支團隊憑借勇氣和智慧,在“唯一”的基礎上又創(chuàng)造出多項世界第一。
沉管預制廠有1000多個工人,每個人都將最普通的工作做到極致,哪怕一個螺絲釘。“千人匠心,才于平凡中創(chuàng)造出不凡,鑄就了世界橋梁技術的巔峰。”陳聰說。
高佳麗贊嘆這種中國工匠精神,將港珠澳大橋的視頻發(fā)到了朋友圈,并寫道:“看到這座大橋你就會明白,如果人們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,他們就一定會取得成功。”“希望中國能和我們的國家建立合作,把這樣的橋建到亞美尼亞去。”高佳麗感慨地說。
鐘寶瑩很自豪地給高佳麗做向?qū)。她在廣東長大,有不少來自港澳的同學,原來同學們回家不是要排隊坐船,就是要繞遠路坐車。大橋建成后,原本1~3個小時的路程縮短為45分鐘,為粵港澳三地的百姓提供了極大便利。
一座大橋,連接三地。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橋,更是一條溝通三地情感的紐帶,車流在這里交錯,來來往往,不分你我。
電話/傳真:0351-8224667
電子郵件:sxssdsh@163.com
郵政編碼:030006
聯(lián)系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長治路
306號火炬創(chuàng)業(yè)大廈C座15層